在NBA本周一的媒體日過後,剛來到華盛頓巫師的丁威迪(Spencer Dinwiddie)冒出了個話題,就是他想要自己花錢買下自家球隊上的球衣廣告,來為自己推出的加密貨幣應用程式打知名度,結果他的計畫被聯盟否決了。
巫師原本的球衣廣告贊助商是一家知名的保險公司,雙方從2018年開始合作,在今年合約到期之後,球團喊出了一千兩百萬美元的新高價,就此讓該贊助商卻步。即使如此,當丁威迪願意支付此一高價時仍被聯盟拒絕,也讓巫師迄今都還沒找到新的贊助商。
乍看之下,這則新聞讓人覺得NBA面對加密貨幣的快速發展,在態度上似乎仍有所保留。然而,聯盟早在去年就已經將官方授權的數位球員卡發行及交易平台(NBA Top Shot)正式上線,除了信用卡之外,也開放玩家使用加密貨幣購買及交易,並在今年初迅速成為最火紅的交易標的之一。
在這個交易平台上,每一張NBA數位球員卡的外型看來就像是個立方體,設計方式是以短秒數的球員影片為主,配合圖片及文字的說明而成。舉個例子來說,2021年明星賽,柯瑞(Stephen Curry)在右邊底角三分線出手之後,就轉頭不看籃框的「射後不理」動作,已是許多球迷熟悉的經典時刻(moment),於是該張數位球員卡就以這個時刻為核心進行設計,讓買到的球迷能夠做為自己的個人數位收藏。
想要取得這張數位球員卡,買家可以透過官網購買三種不同等級及價格的卡包,就像是抽獎一樣,看看自己是否有抽到。但官網在限定時間內發售完畢之後,沒有抽到這張卡的買家,就只能到官網內的交易平台上去向其他擁有者購買。
傳統印刷的球員卡早就已經是成熟的週邊商品,無論是購買、收集、還是相互交易的行為都非常普遍。過去聯盟一直想要進軍數位市場,然而在技術上卻一直無法克服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該如何防偽。既然數位商品理論上可以被無限複製,所謂的正版官方授權該如何驗證?又要如何管控所謂的發行數量?無論是購買、收集還是交易,這都是個大問題。
這一切在有了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 NFT)的技術加持之後,完全改觀。簡單來說,原本看似可以無限複製的數位球員卡,透過寫入不可更改的資訊之後,包括發行單位、時間及數量等等,每一張卡就此被「鑄造」成一個獨一無二的代幣。就此能夠確保它不是膺品,也能控制每一張卡的數量,從而創造出稀有性及交易價值,而且因為區塊鏈的特性,每一次交易之後都能留下透明的價格及紀錄,增值的過程讓人一目瞭然。
對許多人來說,這些專業術語聽來很陌生,一時之間也很難懂,但這正是為什麼NBA Top Shot被視為是殺手級應用的原因。透過球員卡的形式,讓原本在加密貨幣圈內進行的數位交易,變得對「圈外人」也有吸引力。即使有些剛入門的玩家對這些術語和技術還不了解,甚至沒持有任何加密貨幣,但因為能以信用卡購買,所以他們一開始也能夠輕鬆地參與。
這也是為什麼NBA數位球員卡一開始會備受市場看好,就連球員自己都想要參與投資。像是丁威迪就和伊古達拉(Andre Iguodala)、麥基(JaVale McGee)和葛登(Aaron Gordon)等人,在去年一同投資了負責開發的新創團隊。
而在今年初,NBA數位球員卡無論是交易的數量和轉售的漲幅,都不斷創下新高,交易量一度高居第一,並且遙遙領先其他交易標的。許多人也因此認為數位球員卡是被快速炒作出來的泡沫,在早期投資者獲利出場之後就將破滅。確實,最近這股勢頭也有降溫的趨勢,在八月時交易量就下滑到第八名。
究竟數位球員卡能不能成長為一門穩定的生態及生意?目前還不知道。若是站在純粹收藏的角度,只要不尋求脫手,那麼市價如何波動都不要緊。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數位球員卡的收藏價值,也還是會受到交易價值的影響。若是玩家之間彼此交易的生意做不起來,收藏的生態也很難永續發展。
以丁威迪的例子來看,做為數位加密貨幣的熱情擁護者及先鋒隊的他,早在2018年與籃網續約時,就要求球團要以比特幣支付薪資。此舉讓聯盟及球隊之間出現爭論,最終聯盟同意此項要求,後來比特幣瘋漲,丁威迪的身價也一度隨之水漲船高,以當時的比特幣市價換算,從帳面上來看,他居然躍升全聯盟第一高薪。
丁威迪成功的投資故事不見得每一個人都能複製,但市場上有許多球迷和丁威迪一樣,堅信著數位市場的未來。無論數位球員卡後來能否像傳統球員卡那樣發展出長久成功的商業模式,娛樂城球迷和投資者的熱烈期待,都讓這樣的趨勢變成聯盟必須進行的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