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奧運金牌工廠波茨坦 看台灣運動文化之諤諤之言

從德國奧運金牌工廠波茨坦 看台灣運動文化之諤諤之言

目錄

王振烽博士熱愛運動、致力運動文化建置、總是樂於分享。照片由振烽提供
2013年修訂的國民體育法,訂9月9日為國民體育日,這天,火星適合來聽一位自認「被教育與運動傷害耽擱的潛力型運動員」的故事,他是旅居德國波茨坦的全球台灣醫衛總會副會長王振烽博士。

在講他致力體育改革與運動文化之前,娛樂城先說我和他之間奇妙的緣份。我從小討厭每一種運動,和熱愛運動、體育科班出身的振烽,看似不可能在運動相關場域認識,但就這麼巧,1992年11月,我們分別受到當時田徑協會理事長紀政紀姐的邀請,成為第一屆台北國際國道馬拉松志工,而在那一星期接待國外選手之後,整整28年,我們不曾聯絡過、可以說是音訊全無。

說來是因為疫情吧,竟然在線上重逢。許許多多會議因為疫情改為視訊,媒體工作讓我從早到晚習慣性關注各種大大小小的新聞。 2020年4月,我在一個線上論壇看到他的名字和照片,覺得應該是同一人,好奇在FB搜尋,並且私訊詢問,想要看看自己對人的記憶力。

「我們是不是1992年國際國道馬拉松比賽時,都擔任接待員,有數面之緣?」「如果您忘記了也沒關係,就先跟您說抱歉打擾了。」」

振烽並沒有貴人多忘事,竟然記得,而且記得我當年一心想到美國之音工作,覺得28年後網上遇到,很有意思。

但是這一年多來我們也極少聯絡,直到東奧之後看到他發長文,寫運動文化,認為不應該用錢堆出「化肥式」的運動金牌,而應該以「有機式」的社會文化底蘊為長程目標,有遠見的規畫,這才是執政者的良心。

同樣那段期間,振烽也說自己在德國巧遇奧運八金選手、而他的鄰居則是奧運三金。

這些聽來神奇的事,讓我想到自己的Podcast播客小火鍋,可以找他當來賓。就這樣,29年之後,我們有機會透過zoom遠距聊聊天。

從運動經驗和運動專業相關背景,振烽對運動文化的肺腑之言,正是知識份子的典範,諤諤之士諍言擲地有聲,他卻說自己如唐吉軻德大戰風車。

振烽的運動經驗:

7歲開始練腳力,跨嘉義市掃街漫遊(掃帚腳!);

10歲接觸田徑短跑;13歲練競走;

17歲代表學校參加全國巧固球比賽及全國田徑賽(110m高欄、受傷);

22歲贏得國立體育學院全校羽球雙打冠軍;24歲擔任業餘游泳教練;

32歲在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擔任網球及體適能教師;

33歲取得美國 NAUI 潛水執照;

45歲獨自一人以10天 867NT(+遇凡娜比颱風),完成自行車環 台行程;

7次全馬;1次超馬;6次鐵人三項完賽;30+HashRun;

現在經常從事游泳、自行車、登山車、越野滑雪、高山滑雪等娛樂城運動。